从儿童视角看问题
杨嘉敏
那天课间操后的走廊中,忽然传来一声闷响——一年级的一个“小火箭”在厕所转角处狠狠撞在了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的身上。这场看似偶然的意外,却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我们对低龄儿童行为引导的盲区。
在观察这些“小火箭”后,我发现他们的奔跑往往源于对时间的焦虑:课间十五分钟既要喝水如厕,又要赶回教室交作业,走廊仿佛变成赛道。更值得深思的是,孩子们并不理解"慢"与"快"的辩证关系——当老师反复强调“不能跑”,他们反而像被按下了快进键,加速冲刺。
于是,我尝试在教室门口挂起"减速带"提示牌,孩子们会自发模仿小乌龟开始慢慢移动;每周评选"安全小蜗牛",当选者可以给班级绿植浇水……这些改变,让生涩的安全守则变成得容易理解起来。
实践中,我明白了对低龄儿童的行为引导不是简单的禁令堆砌,而是需要搭建让儿童易于理解规则的脚手架,只有这样,安全教育的种子才能真正在童心中生根发芽。
用户登录